12/18/2011, 2:52:58 AM
最近一直在看些互联网上大牛的博客,技术、生活的都有,看他们一心一意写下的话语确实让人触动,生活,活着总有些形态,遵从自己的内心,为自己活着确实是件很美的事情。
无意中看到的一篇文章讲了富春山居图的相关,转载了(转载自:人生不过如此 http://nana.blog.paowang.net)
黄公望被今人封为元代四大画家之首,生活于距今八百年前。他活到八十岁的时候,把毕生富春游历,寄托与一幅山水画中,画了三年时间,在1350年终于成卷,此卷描绘的是富春山一带的秋天景色。黄公望信奉老庄哲学,自封为大痴道人,当时把这幅画送给了他的师弟无用禅师。这次展出的长卷就叫做《无用师卷》,是被火烧以后剩余的六米多长部分,众专家鉴定结果,此为真迹。
小时候学国画有四大技法,所谓勾皴点染。每个人都是一样画,但出来效果很不同。这无用师卷,笔法严谨中自有变化,近处的山水皴勾合度,远处以淡淡墨迹渲染,悠然意境,令人神往。其中的小桥,扁舟及垂钓渔翁又简单几笔,轻盈灵动,栩栩如生。黄大痴的画风对后面六百年的画家都有很大的影响。他有本书,名字我忘记了,写山水本类似的,里面说过,画山要画三面山,画树要画四面枝叶,在这幅画中,尤其突出。请看大屏幕。。。
沈周临摹的这一卷,也同时在此展出,叫做《沈周卷》。这幅作品是全本临摹,所以真迹中被火烧掉的部分,可从沈周卷里面找到一些痕迹来比对。
沈周卷是凭记忆画的,前一段几乎分毫不差,后一段与原作有所不同。沈周的画风更加凝重庄严,他的山水是上色的,并且轮廓分明,这幅摹本保留原作的特点,又秉承沈周一贯画风,是绝对的致敬之作。仔细看完沈周卷,再读罢自题的跋,真是为他难过,这么有名的画家,穷到连画都赎不回来,硬是凭记忆重画,所谓“临纸惘然”之情,仿佛就在眼前。
其实剩山图很小,高30公分宽50公分,就像小小台湾;无用师卷很大,就像大陆。今天所谓合璧,政治意义更加重大。两岸,就像统一了似的,大家凑合意淫一下。殊不知部分画卷已经被烧毁,纵然勉强合璧,中间还是重大鸿沟,无法衔接。说起来,意味岂不是更糟糕了?
乾隆觉得自己字不错,喜欢四处“到此一游”,他对这幅画珍爱非常,自然时常下手,今儿一段明儿一段,高兴了还让大臣往上写。于是这幅画的留白处,被那些题字印章塞的密密麻麻。就这么爱慕了一年,翌年又有大臣从民间收一卷富春山居图,和子明卷几乎一样,只有题跋有明显的不同。大臣花了两千金,不知是什么计量单位,但对乾隆这位清朝首富来说,2000金,价钱太便宜了,只买贵的不买对的,此画必定是假的。所以,本图只有一处大臣的题字,还写明是赝品云云。这就是今天被认定为真迹的《无用师卷》,好歹逃过了乾隆的黑手。不过,乾隆也许知道自己错爱了仿品,只是碍于面子不说罢了。
在故宫一楼,还有一个巨大的展室,展出了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合璧的大屏幕。和上海世博的清明上河图类似,变化的,还可以与观众互动。大约有五十米长,场景不停变幻,还有晴天雨天,雨天山间云雾缭绕,转眼天晴,水上落一只蝴蝶,观众可以掬水起来,对着划船的小人大声吆喝,那个划船的小人就会对你挥手。
http://www.npm.gov.tw/exh100/fuchun/ch_04.html
故宫临仿本说明
http://news.ifeng.com/gundong/detail_2011_06/18/7096918_0.shtml
羊城晚报说明